(中國網記者時暢)2019年12月17日,“新時代的中國思想與世界變局——中國智庫國際影響力論壇2019”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中聯(lián)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鼎鑫出席論壇并發(fā)表主旨演講。以下是他的演講內容。
李鼎鑫說,我打算講兩個“期盼”、三個“需要完善”,最后講國際化智庫機制化創(chuàng)新的五個“機制”的建設。
兩個“期盼”:
當前中美博弈日益復雜,全球格局演變趨勢波動增大,世界各大國間競爭態(tài)勢產生很多新特點。在這樣大時代當中,新型智庫要在兩個方面有所作為,這也是中央對我們智庫方面的期待和要求。
第一,智庫要產生思想力,出大智慧。智庫研究要為國家服務,也要為人類社會整體發(fā)展和共同利益服務,面對貿易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民粹主義這些思潮不斷泛起的新情況、新特點,我們智庫人應該更加清醒,共同研究如何塑造人人受益的國際新秩序。智庫要改進研究方法,把傳統(tǒng)經驗判斷和大數(shù)據(jù)分析結合起來,爭取準確預判國際形勢發(fā)展,并研究對策、開出“藥方”。
第二,智庫要有行動力。比如,從事“一帶一路”研究,就必須走出國門,聆聽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智庫、民眾的聲音,了解他們的關切、需求,關注合作伙伴國的想法,積極回應國際社會的期待,發(fā)揮好智庫思想的政策源、輿論源、信息源功能。
從智庫自身建設角度講,說三點需要完善的地方:
第一,戰(zhàn)略研判能力還有待完善。在新時代,新型智庫,包括高校智庫、體制內部委智庫、民間智庫以及跨國類智庫,都應該緊密圍繞黨和國家的重大戰(zhàn)略需求,加強與相關決策部門的溝通和聯(lián)系,發(fā)揮出各個智庫因定位不同所產生的各自不同的優(yōu)勢,通過揭示發(fā)展規(guī)律,把握整個經濟社會、世界環(huán)境、全球治理發(fā)展變化的方向,為政府提供前瞻性更強的政策建言報告。
第二,從國際角度研究問題的智庫,需要進一步提高為國家外交助力的功能。當外事活動經歷一些波折和問題時,智庫可以發(fā)揮獨特優(yōu)勢。比方說在前年南海仲裁案時,中國智庫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從各自不同的角度,通過媒體渠道對國際智庫界、學術界講我們中國南海問題、我們的原則立場和主權訴求,從國際法、海洋法的角度來說,非常有說服力。這方面我們已經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從服務整個黨和國家外交的角度來看,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
第三,傳播渠道有待拓寬,傳播方式有待完善,以便增強我們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當前智庫普遍關注決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注重撰寫學術文章和內參材料,但是缺乏對其它渠道的推廣意識和策略,整體智庫國際影響力不盡如人意。從國際角度講,我們耳熟能詳?shù)倪€是美國的智庫,包括蘭德公司、布魯金斯等。英國的智庫、甚至歐洲不太大國家的智庫,也都很有影響力。因此總體來說,中國智庫體量很大,但是傳播力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針對這些問題,李鼎鑫提出五個機制建設方面的建議:
第一,跨國研究創(chuàng)新機制?,F(xiàn)在我國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能夠提供高質量研究成果的智庫,還比較少,兼具戰(zhàn)略研究能力、重大議題設置能力的智庫就更少了。迄今為止,引領國際社會、尤其學術界話題的智庫基本還是西方智庫,中國智庫引領話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我們應該著眼于產出更高質量的創(chuàng)新性成果,以支撐我國的新型大國外交任務。關于跨國研究創(chuàng)新機制,我們現(xiàn)在已經具備了一些基礎,比如智庫聯(lián)盟、包括我所供職的中聯(lián)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牽頭的“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lián)盟,今天在座的大概一半以上都是我們智庫聯(lián)盟的成員單位,到目前為止我們這個平臺已經形成了接近260家,包括國內40家、國外120家智庫的聯(lián)盟體系,這就是已經在進行的跨國研究平臺的打造。
第二,國際品牌建設機制。品牌建設包括會議品牌、研究品牌,每個智庫都有其特色領域,比如有些智庫是聚焦于國際政治問題、有些是聚焦于經濟問題、有些是聚焦于安全問題,智庫要根據(jù)自身實際在特色領域成為“單打冠軍”,不能一味追求做“全能冠軍”。打造智庫的核心競爭力,需要選取重點來進行突破,國際品牌的建設需要被重視。
第三,國際交往機制。與西方國家智庫相比,我們智庫在海外布局設點的工作做得還比較少,能力還不是太強。我認為有必要加強這方面工作,可以考慮在國外重點地區(qū)、自身優(yōu)勢地區(qū)設立一些分支機構,邀請國外知名人士、國外前政要、國外著名學者、意見領袖,邀請他們加入我們在國外的分支機構。有當?shù)伛v在國智庫的話,互派研究人員訪學就可以更加容易。美國卡耐基智庫在清華大學有一個分支機構,跟政府部門、大學都有密切的溝通往來,為兩國政策的溝通發(fā)揮了一定作用。智庫國際交流還可以搞聯(lián)合研究報告。這都以在其他國家、在相關國際智庫聚集城市里,有我們的分支機構存在為前提。
第四,國際傳播機制。我們現(xiàn)在主要在世界問題上的研究,還集中在西方國家跟我們接觸的領域里。我認為可以在西方媒體開辟專欄,比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也發(fā)表、轉載過中國學者的文章。我們國際傳播機制是有的,但是還沒有形成成熟的機制和體系。
第五,風險預警機制。通過機制建設,提升風險預警的能力。我們牽頭的“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lián)盟主要給中央提供建議。需要聯(lián)合國外機構進行研究,在走出去的中國企業(yè)里設立調研點。而國外智庫在蹲點調研方面做得非常好。美國相關智庫研究人員已經在東南亞國家的中國跟當?shù)貒业捻椖恐?,開始進行蹲點調研,比如泰國、印尼等等都有國外學者在那里調研。我們的項目,自己國家的學者還沒有做起來,其他國家已經進行研究了。這個問題就需要通過智庫層面建立整體機制進行解決。
此次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光明日報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fā)布中心、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中國網、《智庫理論與實踐》雜志社聯(lián)合承辦。國內知名智庫學者、社會賢達及媒體界500多位人士齊聚一堂,共同討論新時代的中國思想與世界變局。中國網智庫中國對本次論壇進行了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