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文出版發(fā)行事業(yè)局局長周明偉指出,在過去兩年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克強等領導人的多次出訪中,分別與相關沿線國家開展了一系列務實談判與合作,一批重大的經濟合作項目正在得到落實。當然,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一項宏大的系統(tǒng)工程,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更非中國一己之力可以勝任。尤其是在當前的起步階段,不僅需要沿線各國的政府、企業(yè)、智庫、媒體等各方的廣泛參與,更需要從一些具體的合作項目入手,共商共建,穩(wěn)步推進,解決合作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挑戰(zhàn)。為此,周明偉局長強調,要通過舉辦這次研討會,加深相互了解,增強一系列共同體意識:
一是利益共同體意識。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qū)是世界上最具發(fā)展活力和潛力的地區(qū)之一。雖然沿線各國社會制度、發(fā)展水平、文化傳統(tǒng)、宗教信仰不同,但發(fā)展經濟、維護穩(wěn)定、改善民生的目標相同,而且各方經濟貿易的互補性很強,深化雙邊多邊合作符合我們的共同利益。
二是命運共同體意識。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的大背景下,海上絲綢之路沿途各國利益交融、興衰相伴、安危與共的趨勢進一步得到強化。在越來越多的問題與困難面前,任何單一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可以把各方的潛力挖掘出來,把大家的互補性結合起來,把不同國家的利益融匯起來,把不同文明的優(yōu)秀基因融合起來,推動建立地區(qū)穩(wěn)定和平的政治環(huán)境,促進地區(qū)經濟合作。它也將推動該地區(qū)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三是責任共同體意識。無論是亞歐人民傳統(tǒng)的智慧,還是經濟全球化發(fā)展背景下我們的最新經驗,都表明集思廣益、攜手應對面臨的挑戰(zhàn)是我們的共同需要。這也意味著,發(fā)展的機遇,我們應共同分享;存在的威脅,我們應合力化解;產生的責任,大家要共同承擔。作為倡議方,中國將誠心誠意對待沿線國家,承擔起應盡的責任。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需要把沿線各國人民的利益、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更需要把絲路精神傳播出去、傳承下去,使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重現(xiàn)昔日輝煌。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必須明確目標與定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指出,中國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擴大與沿路國家的利益互惠,與沿路各國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互聯(lián)互通、互利共贏的命運共同體,實現(xiàn)沿路國家和地區(qū)的共同發(fā)展、共同繁榮。他提到,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國會發(fā)表了題為《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演講,提出了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構想。
此后,習近平主席在參加G20峰會、上合組織首腦峰會期間以及在其他不同場合,多次提到“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打造命運共同體,實際上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zhàn)略構想的進一步深化。這一目標的提出,表達了中國愿與世界其他國家攜手共建、同舟共濟,實現(xiàn)互惠互利、共同發(fā)展的良好意愿,符合歷史發(fā)展潮流,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必須筑牢政治互信。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蔣建國指出,無論是朋友之間相處,還是國與國之間交往,都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歷史文化不同、發(fā)展水平各異、利益訴求多元,尤其需要我們真誠相待、坦誠相見,尊重各自的道路選擇,尊重各自資源稟賦差異,求同存異、求同化異,擴大政治互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道路上,一起走得穩(wěn)、走得遠、走得好。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必須立足務實合作。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談到,進入21世紀后,世界各國以海洋為紐帶,在市場、技術、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頻繁,一個更加注重海洋合作與發(fā)展的時代已經到來。近年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qū)的經貿關系日趨緊密,與東盟的貿易額已超過4000億美元,有望在2020年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中國與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印度洋沿岸國家的雙邊貿易額穩(wěn)步增長。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僅對外輸出資金、技術和投資項目,而且通過各種方式不斷增進與各國各地區(qū)多層次多領域的交流,取得了顯著成果。王偉光的結論是,毫無疑問,在世界經濟走勢持續(xù)低迷、充滿風險和變數的今天,“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積極作用和實踐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必須堅持和平發(fā)展。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蔣建國指出,中國人歷來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強調“以和為貴”、“和氣致祥”、“和氣生財”。海上絲綢之路開創(chuàng)的和平航海模式,使得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能夠共享和平、共同發(fā)展,這是海上絲綢之路持續(xù)數個世紀繁榮興盛的根本保證。中國自古就是世界和平的堅定維護者,發(fā)展壯大后的中國依然是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世界進步的中堅力量。中國人民愿意和沿線各國人民一道,共同維護人類良知和國際公理,使和平、和諧、和睦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旋律。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指出,30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中國要發(fā)展,必須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走和平發(fā)展道路;必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各國共同發(fā)展。這是當今時代的客觀要求,也是中國人民的莊嚴承諾。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必須強調形成合力。新華社社長蔡名照指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承載著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夢想。建設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需要沿線各國人民共同為之努力。媒體是信息傳播的載體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對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媒體要做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進程的真實記錄者、積極推動者,增進沿線各國人民認知認同,加深各國人民友誼,凝聚起共商共建共享的強大力量。作為中國國家通訊社和中國最大的新聞機構,新華社將圍繞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加大對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報道力度、創(chuàng)辦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新聞信息產品和服務、為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供智力支持。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則表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既是沿路各國政府和人民面臨的共同任務,同時也是各國人文社會科學界應當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最高研究機構,作為中國最大的國家級綜合性高端智庫,愿意進一步加強與沿路各國及世界其他國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機構、高等院校、智庫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中國外文出版發(fā)行事業(yè)局局長周明偉表示,中國外文局作為中國歷史最久、規(guī)模最大的專業(yè)對外傳播交流機構,將把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特別是文化、文明的交流,作為其重要使命與責任,期待以多種形式,與沿線國家的出版智庫和媒體開展對話合作,推進全方位的人文交流,為不同文化與文明之間的相互關注、相互欣賞、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做出貢獻。福建社會科學院院長張帆則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屬于跨區(qū)域、跨部門、跨領域合作,涵蓋基礎設施、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等各個領域,不僅參與主體多元,需要發(fā)揮政府主導作用和民間主體地位,而且研究領域涉及政治學、歷史學、社會學等眾多學科,需要從多角度、多領域和多視野開展深入研究,集合各學科專家學者的智慧,共同探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路徑,找到共同利益交匯點,增進合作共識,拓寬合作領域,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共贏發(fā)展,不斷拓展地緣利益空間。事實上,各位與會嘉賓還提出了很多有關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具體設想和建議,比如沙特伊瑪目大學的薩利赫·阿薩格瑞教授提議設立一個名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國際組織;日本國際貿易投資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江原規(guī)由先生提議建立“絲路自貿區(qū)”;清華大學熊澄宇教授提議將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融入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總體戰(zhàn)略布局……誠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蔣建國所言,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既要實現(xiàn)道路互聯(lián),更要實現(xiàn)心靈相通。我們要發(fā)掘古代絲綢之路深厚的文化底蘊,發(fā)揮人文交流潛力,使各國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讓亞歐非大陸上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信仰的人們攜起手來,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qū),福建將從豐厚的歷史積淀中吸取營養(yǎng),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出積極的貢獻。
福建,千百年來面朝大海,而今再度春暖花開。
這里是世所公認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東方起點,從唐宋到明清直至近代,這里都是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參與者與見證者。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尤權介紹說,早在宋元時期,泉州港即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明代前期,鄭和從福州開洋遠航七下西洋;明代中后期,漳州月港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近代中國五口通商中,福州、廈門占了其中之二。他評價說,這種獨具特色的歷史傳承和開放包容的人文性格,是福建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一個突出優(yōu)勢。
然而,歷史屬于過去,只有主動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全方位推進與海絲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福建才會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尤權介紹說,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qū)和重點發(fā)展區(qū)域,福建長期以來與東南亞等海絲沿線國家有著緊密的經貿合作關系。現(xiàn)在,福建更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努力:一是加強互聯(lián)互通建設。加快完善海陸空及信息通道等基礎設施,加強與相關國家在港口碼頭、物流園區(qū)、集散基地和配送中心等方面的合作,創(chuàng)新口岸通關機制,促進貨物流通和人員往來便利化。二是深化多元貿易往來。加快建設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qū),重點拓展與東盟自貿區(qū)的經貿合作,進一步擴大與印度洋沿岸國家的貿易總量,支持企業(yè)到海絲沿線國家投資。三是積極推進海洋合作。以海水養(yǎng)殖、漁業(yè)加工、海洋科技和海上旅游等為重點,推動建立一批合作園區(qū)。同時,共同探討海洋環(huán)保、航道安全、海上搜救、防災減災等領域的合作路徑。四是推動人文密切交流。辦好絲綢之路電影節(jié)、東亞文化節(jié)等活動,推動建立海上絲綢之路城市聯(lián)盟,全面深化教育、文化、體育、醫(yī)療等領域的互補合作。
人們有理由相信,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不斷推進、深化,福建的改革與現(xiàn)代化事業(yè)必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結束語
正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蔣建國所指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端連著歷史,一端指向未來;一端連著中國,一端通往世界。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這是千百年來絲綢之路凝結的人文精神。秉持這樣的精神,中國人民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人民就一定能夠共同譜寫海上絲綢之路的新篇章!